当前位置: 首页 选调生

2019年重庆市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笔试试题《申论》

2019-12-31 06:30:00 | 来源:网络及考生回忆

2019年重庆市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笔试题《申论》

 

一、注意事项

1.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、文字表达能力等的综合测试。

2.作答参考时限:阅读资料20分钟,作答100分钟。

3.仔细阅读给定资料,按照后面的“作答要求”依次作答。

二、给定材料

材料1

2017年以来,一场场求贤若渴的“人才大战”席卷全国。从武汉2017年初提出“百万人才留汉计划”,到成都发布“人才新政12条”,从郑州向全球发出“史上最强”招贤令,到西安推出“史上最宽松”户籍政策……据统计,40多个城市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密集出台了人才扶持政策,城市之间的“人才大战”持续升温。

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、博导傅某认为,粗放式发展模式下,资金、土地等要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巨大,而在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的今天,人才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

五花八门的“人才计划”背后,送户口、送钱、送房子始终是绕不开的“老三样”法宝,粗鲁的“抢人政策”似乎对于城市发展的效果并不大。2018年6月,有调查数据显示,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,最看重薪资水平(64.3%)、发展空间(59.3%)和城市大小(43.9%)。相比之下,落户政策(28.8%)以及激励补助(13.0%)排位偏后。

“户口有一定效用,但长期吸引力不大。”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某表示,城市重要的是考虑怎样给人才创造一个能够不断成长、不断发展的好环境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,物质层面的需求多为低层次需求,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最高需求。
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2.12亿,占总人口比例为15.5%;65岁以上人口数为1.37亿,占比10.1%,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。在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某看来,“人才大战”反映了中国人口的深层次问题,例如人口老龄化对经济、社保等都构成了强大压力,因此争抢优质年轻劳动力便成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做法。对于“人才大战”,有人戏称,北上广深可能是在“抢人才”,而更多城市其实是在“抢人口”。干了十几年人才引进工作的天津高新区人社局副局长、人才中心主任薛某注意到,近年来引进的人才普遍年轻化。

从全国城市发展规律来看,甚至从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来看,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大多是移民城市。在中国北上广深,外来人口所占比重最高,深圳外来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大约为四比一。北京外来人口800多万,占总人口比重五分之二,上海外来人口900多万,占总人口的比重和北京差不多。京津翼,长三角重点是沪、苏、浙,珠三角,都是全国外来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。三大城市群创造的GDP占全国比重的40%。同时,数据显示,2015年中国的流动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,2016年流动人口比上年末又减少了171万人。专家认为,如今越来越多城市为人才取消了门槛,这种开放会使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。

材料2

“三十五岁不到的我们,远离城市但并没有‘退休’,而是实现了更好的奋斗。生活正在朝我们想要的方向行走。”去年,一位33岁的年轻妈妈放弃北京的生活而选择到阳朔乡间创业。

成功只能发生在更“高级别”的地区——这个长久以来驱动我国人口迁徙的逻辑,正在被颠覆。生在农村,不一定要挤进城市;生在四线,不一定要向二线、一线攀爬。针对此,某知名杂志社展开了一项网络调查。

对于“你本人有无意愿和可能到基层去工作生活”的问题选项,5000份调查问卷显示,40%的被访者已经工作生活在基层,28%的被访者表示很想去基层。

“担任某快消品公司的驻地业务代表,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:做不完的表,沟通订单、活动策划与执行、走访市场、培训经销商团队等。”网友“巍的”认为,“每天努力工作,在哪里都一样。”

《北京大学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》显示,2014年北大各类毕业生中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的,同比增长10%以上。《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显示,2015年大学毕业生对就业于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期望骤降至33.9%。

“近年来,海归的创业就业地点正在逐渐由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,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,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”国务院参事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某表示。

三四线城市、县城、小城镇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何在?调查发现,被访者普遍认为在基层干事创业的总体环境向好,认同度最高的三大优势依次是:生活安居成本低(26%)、工作竞争压力小(24%)、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好(23%)。

据统计,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,2016年达到765万,2017年达到795万。同时,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,尤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,毕业生普遍认为“一岗难求”,竞争压力较大。

网友普遍反映,基层有很多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和蓝海,值得精心耕耘。网友“高文虎”说,“基层没有一蹴而就的大机会,但有扎实创业的小成功。”

调查发现,当前不少扎根基层的创业人才、就业者认为,如今不是只有留在一二线城市,五位数月薪入囊的就业才令人羡慕,做好农村电商、当好基层公务员、成为小城市“毕创族”、试水民企空间等都会有美好未来。当人们的职业起步越来越多元,拥有基层故事将令人生更加厚实。

材料3

在科研领域,评上“长江学者”“千人计划”“百人计划”等头衔的人才,仿佛戴上了一顶神奇的帽子。各种计划和学者的称号,形成“帽子满天飞”的乱象。许多单位引进人才时,大有以“帽”取人之势,有“帽子”的人才,则成为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。近日,某主流媒体举办了一期节目,邀请部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、知名专家学者,就该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,以下为部分发言摘录: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 杨某

你有“千人”、我有“万人”,你有“长江”、我有“黄河”……近些年来各地、各部门推出的人才计划太多了,让人眼花缭乱,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“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,教育部有“长江学者”“青年长江学者”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……同时,据不完全统计,近10年“杰青”获得者约1930人,其中530多人同时又是“长江学者”。“长江学者”青年项目共实施两批443人,其中有247人同时又入选“优青”或“万人计划”,重复资助比例高达55.8%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大学副校长  江某

很多青年学者有这样的感受,我拿到一个称号,别人拿了两三个了,我不多拿点好像就不行。35岁之前当“优青”和“青长”、45岁之前当“杰青”和“长江”、50多岁当院士,已成为许多年轻科研人员心照不宣的奋斗目标。正如已故院士王选所说:“我38岁时,站在研究的最前沿,却是无名小率;58岁时,成为两院院士,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;到现在68岁,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,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,靠虚名过日子。”

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副主任  邢某

对青年学者来说,没有“青年长江”“青年千人”,就好像低人一等,现在“帽子”不仅和科研经费挂钩,而且还和晋升职称、评奖、待遇都挂上钩了,拿到“帽子”的人才在单位里就成了名人,各方面的名利会接踵而至。拿到“帽子”的少数人和没有拿到“帽子”但同样优秀的人才,形成了鲜明的待遇反差。

全国人大代表  张某

过去没有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,青年人选题可能会瞄准一些十年或更长远的目标,但现在为了得到“优青”等其他“帽子”,就会更关注三五年就能出成果的选题。至于所做的题目是不是国际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,就顾不上考虑了。结果,做的研究只是修修补补的工作,而不是全新的、引领性的。等拿到“帽子”,想起来再做的时候,那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很可能早就被别人做了,机会和时间白白耽误了。

中科院院士  高某

我做的研究偏基础,出成果慢,我很焦虑,目前公认的几大高级别人才计划,对申报者年龄都有限制:“青年千人”申报者一般不超过40周岁;申报“长江学者”,理工科领域一般不超过45周岁……在各种“帽子”的刺激下,出现了所谓的“45岁现象”——部分科研人员如果在45岁前没拿到人才“帽子”,就意味着基本没有机会再出头。因此,那些在“帽子”赛中未能胜出的学者,不得不另谋出路。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,学者评不上“帽子”,可能放弃学术去做应用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  王某

讲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“差别待遇”,一位“土八路”博士,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,可以被“破格提拔研究员”,而一个作为人才引进的“海归”博士,也许什么都还没做,就已经当上了“研究员”。说到我的本行,“墨子号”四个核心设备的负责人都是和我一样的“土八路”,都没有长期留学经历。再说到近年来亲历的一些重大成果,很多也都出自于本土培养的科学家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  刘某

现在有些高校,“帽子”人才引进层层加码,你给1000万元,我就给2000万元,你给领军,我就给首席。之所以热衷于按“帽子”引进人才,缘于各类“人才计划”的入选人数已成衡量大学、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,并在高校排名、学科评估、项目申报、经费划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
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 马某

去年,一所南方高校以150万元年薪来引进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,还附加住房补贴、科研经费等“激励条款”。如果一位人才被好几个学校看中,他们还会竞争“挖人”,争相抬价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,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元年薪,天津工业大学给院士500万元住房补贴……随着“双一流”高校建设,出现了新一轮抢“帽子”人才的现象,有人将之称为新一轮的“双一流”“速成法”。

北京某高校人事处长  廖某

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”一些高校花高价聘来的“帽子”人才,并没有创新的学术成果。像我们学校,有引进的人才在海内外各个高校兼职,就是空中飞人,一年都没在岗位连续工作半个月,对国家学科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,负面影响巨大。

附件下载
2019年重庆市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笔试试题《申论》.docx